close

價值觀

    賽德克巴萊電影裡的一句對白---“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震撼了我的心。統治者荒謬的認知及被統治者認同的混亂造成了悲劇。

    人往往以自己觀點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在衡量人、事、地、物,於是有了對錯、優劣、階級,無形之中自己便有了判斷者或主宰者心境。誠如電影海報中日本軍官問到---” 我們對你們不好嗎?" 人不是常常有這種念頭嗎? “我付出那麼多你還這樣對我…”殊不知對方若是真的接受你的付出,又怎會如此回報。"你的付出並非我所要”、”你的價值觀無法使我認同”這才是重點。

 

    莊子與惠施有一天來到河邊看魚,莊子對惠施說”魚很快樂耶”,惠施不解的問莊子:”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回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人總是以自己認知及價值觀為中心去評判他人。在霧社事件發生前日本人告誡原住民”出草”獵人頭是野蠻行為,但是當這些原住民看到日本人對罪犯施以砍頭極刑時,這些文明的價值就變得極為蒼白及諷刺。

    在世俗價值觀中,人都有自求肯定,自求高尚,自求炫耀的慾念。美比醜好,善此惡好,貴此賤好,尊比卑好,富比窮好,那麼,在這相對價值觀中,誰都要以美、以善、以貴、以尊、以富做為自己崇高之期許,做為自己有用之表現。然而,這只是世俗表象的價值觀而已。況且所謂「有用」,也未必是絕對性的價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在我們現今的社會,是以一種功利主義的思想去看待,有利的就是有用,無好處的就是無用,是以二分法來區別。這是因為人接受著社會所給予的價值觀,但莊子卻不是如此,他不主觀的去二分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他有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任何萬物皆有其用,如果沒用,那怎麼會存在呢?有一天莊子在山中看見伐木者站在一株大樹旁,但卻不砍伐他,因為此木不適合拿來用。所以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而另有一天,大雁因其不能鳴而死,於是他的弟子就問莊子,木是以不材而得以保生,但雁卻以不材而死,問莊子該如何自處?莊子便開玩笑的回答說:周將處乎才與不材之間。這雖是句玩笑話,但他點出有用和無用之間是很難有一個清楚的界定。通常是憑著個人的感官經驗和價值觀來認定,所以是非常主觀的,要超越一切既有的價值觀,先要把有用和無用的判斷去掉,心中再沒有主觀的認定,才不會被侷限。反觀現今社會,我們總是接受太多這個社會所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早有了定見,這都是加在人性的枷鎖,讓人失去了內在的真我,每個人都被定型了。所以現在的人束縛很多,,心裡總是很不快樂,更遑論想要成為一個逍遙的人了,這也許是現代人的可悲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eisking 的頭像
joeisking

PT175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