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Cry me a river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希臘神話裡說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兩個個體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兩張臉,八隻手和腳,兩副生殖器。宙斯和眾神擔心人類過於強大,不敬神靈,於是把球形的人劈成兩半,迫使他們窮盡生命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殘缺的”男和女,永遠在找另一半,,以使自己達到完滿。這正是所謂靈魂伴侶(Soulmate)的迷失原由。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佛又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尋找!仿佛,必須找到,生命才可以開始安寧,才開始感覺,完整。或許,在世界的某一個地方,有另一個靈魂,在那裡靜靜地等候。茫茫人海中有這麼一個人,可以填補自己內心多年來的靈魂黑洞,只要遇到他,人生中的痛苦都可以因為他的愛而填補。我們一直尋找著我們的soul mate,他是一個和我歡喜與共、憂戚與共的人,.在相處中,我不僅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也將他的特質整合到我身上,兩者可以各自美麗,也可融為一體。.我還在尋找這樣的人,.即使一輩子遇不上,並不會有所遺憾,.因為我知道要進入一個人的靈魂不是容易的事;.而那個人可能就是我自己,只是我還沒發覺。

    真正的靈魂伴侶是無須言語,就能彼此瞭解。靈魂伴侶彼此既是獨立完整的個體,但在精神上是有深刻的共鳴關係。在現實生活中,Soulmate--靈魂伴侶應該是一種理想狀態,或者說甚至是神話罷了。其原因在於相愛之初我們存在幻想中的理想伴侶,永遠只有優點,因為尋找「靈魂伴侶」的想法會把理想對象定型化,這個形象往往是自我的投射,卻沒有辦法真實看到對方的全部。起初相愛的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環境及生活背景,生活經驗及價值觀完然不同,相愛之初會有相同感受、體認及相互欣賞。日子久了確常發現並非如自己當初的想望。,最後常落到幻想破滅的局面,心靈仍舊回復到原本的殘缺男女。

   雖然對靈魂伴侶的嚮往是人原生的欲望,但並不代表要投注全副心力尋找。想遇到靈魂伴侶,總得先清楚明白自己,如果不能瞭解自己,又怎麼會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深入瞭解自己、和自己相處之後,自然就能更清楚辨認「靈魂伴侶」的模樣,而不是憑空設定條件。「吸引」是自然而然的動力,並非設定的情結,而是偶然巧遇的當下。如果是刻意安排反而只是填補一時的欲望,卻無法互相扶持成長。

    《心靈的本質》-- 愛一個人,你必須欣賞這個人和你及和其他人是如何的不同,你必須把那人容納在你的心中。因此以某種程度來看,愛是一種冥想——是對另一個個人愛的關注。” 先放下心中「我的他應該要怎樣」的條件,用心感受每個靠近自己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疼惜自己,無條件悅納自己,享受生命的每個片刻。相處時,別刻意計畫未來,只要雙方具備類似的價值觀、相同的目標、為對方奉獻的心意和愛意,這樣就是一段值得經營的關係,即使一開始不是那麼順利,只要兩個人能同心克服磨合,就會是令人稱羨的「靈魂伴侶」。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價值觀   (轉錄)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會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那麼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認為他是「白癡」。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 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回心轉意。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

    其實,所有的人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已。如美味的湯汁滴到襯衫上即變「骯髒」,床第間的私密用語到了街上即成「髒話」。是不是很有趣! 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來就變得「嘔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營養」。即便是骯髒污穢的垃圾,只要放對地方(埋在土裡),也能滋養大地,開出美麗的花朵,長出能夠帶給我們健康的食物。

    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或卑賤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心田甘露: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地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並且盡情歡唱生命之歌。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Occupywallstreet

    最近美國掀起”占領華爾街運動”,來勢洶洶有欲罷不能之勢。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它的主要目標是希望企業金錢停止影響政治,他們認為目前美國的制度已經不是人民為主,而是企業為主。雖然政治選舉制度還是一人一票,但是高昂的選舉經費,實際上候選人其實深受企業金錢贊助的影響。

    表面上看來是人民對華爾街的肥貓們(金融家們)的怒吼,其實本質上是階級革命的濫觴。從去年開始發生於北非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如野草般的春風吹又生的吹向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及中東等回教國家。當時的歐美西方國家信誓旦旦、幸災樂禍的說這是民主浪潮的必然趨勢。曾幾何時,幾個月前英國爆發有時以來最嚴重青少年暴動事件,接下來就是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或許有人認為這是不相干的事件,其實這是有著同樣的原因及脈絡的---階級問題。???為何是階級問題?

    這幾年由於經濟過熱導致金融遊戲(金融衍生商品)的盛行,進而引發經濟泡沫而爆發金融危機。大家注意的是有毒資產問題(其實這與大部分人無關,主要是金融業及有錢人的問題),卻忽略了肚子的問題。經濟過熱使的物價(尤其是糧食,如小麥大漲),經濟泡沫破裂及金金融風暴讓許多企業吹起裁員風,這下子又讓許多弱勢族群失業,跟著景氣更緊縮,一些貧窮的國家或百姓更買不起食物。我們都知道百姓肚子吃不飽就會鬧革命,所以抗議、示威甚至革命的事此起彼落。

    自從工業革命以後掀起資本主義的浪潮,由原本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轉化成機械化生產,再進化成勞力密集、資本密的大規模企業(公司),接下金融業的誕生,於是產生了資本家甚至以後的金融家。資本家或金融家們為著公司或個人穩定獲利及安全,便將手伸入了政策制定體系。漸漸的資本家掌握了時代脈、替代了帝國主義、也逐步控制了社會及國家。資本家/銀行家們掌握一個國家政策為自己的企業或行業護航。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銀行家們高高興興的大玩金融衍生商品時,對一般百姓而言遙不可及甚至欣羨不已,如今泡沫破滅,政府就必須拿出眾人辛辛苦苦納的稅來輸血金融業,而且不得不做,因為銀行已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如果不救,以前大家辛辛苦苦努力成果將付之一炬。完全無正義可言,而這些金融家們也生活依舊、工作依舊。現代的金融家和以前帝國主義時代時的皇帝貴族們如出一轍---貴族創造生活遊戲規則且可以不負責,而百姓只能按聖旨辦事過活。這就是階級,以往是貴族與平民,現在是資本家與平民之分而已。這種階級在經濟繁榮、太平盛世時一定相安無事。一旦經濟出現大問題尤其是糧食危機,百姓吃不飽時,一定重蹈歷史---無產階級與有產階級的爭鬥。每個時代的改朝換代,無不是如此。拿最近的歷史來驗證---經濟大恐慌時代成為了二次大戰的導火線之一。

    人類自從離開游牧生活進入農業時代,人類群聚生活起就注定了階級觀念的誕生。精英領導芸芸眾生,能力高者當為千萬人謀福利,能力差者則必須跟隨能力高者的指揮付出勞力,相互扶持才對。但當付出與收穫的對價關係出現替代品---金錢時,人們就忽略了金錢代表的意義是之前付出的索回權,而過度迷戀於金錢的累積,將其視為階級晉升或身分的表徵。當金錢成為遊戲,能力高者沉迷於金錢遊戲時,更是奴役他人的開始,階級鬥爭的開始。所以歷史總是不斷重複,帝國更迭、思想浪潮的輪替---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

     Occupywallstreet 不僅僅是 Occupy Wall Street而已,而是會持續發生的Occupywallstreet.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價值觀

    賽德克巴萊電影裡的一句對白---“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震撼了我的心。統治者荒謬的認知及被統治者認同的混亂造成了悲劇。

    人往往以自己觀點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在衡量人、事、地、物,於是有了對錯、優劣、階級,無形之中自己便有了判斷者或主宰者心境。誠如電影海報中日本軍官問到---” 我們對你們不好嗎?" 人不是常常有這種念頭嗎? “我付出那麼多你還這樣對我…”殊不知對方若是真的接受你的付出,又怎會如此回報。"你的付出並非我所要”、”你的價值觀無法使我認同”這才是重點。

 

    莊子與惠施有一天來到河邊看魚,莊子對惠施說”魚很快樂耶”,惠施不解的問莊子:”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回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人總是以自己認知及價值觀為中心去評判他人。在霧社事件發生前日本人告誡原住民”出草”獵人頭是野蠻行為,但是當這些原住民看到日本人對罪犯施以砍頭極刑時,這些文明的價值就變得極為蒼白及諷刺。

    在世俗價值觀中,人都有自求肯定,自求高尚,自求炫耀的慾念。美比醜好,善此惡好,貴此賤好,尊比卑好,富比窮好,那麼,在這相對價值觀中,誰都要以美、以善、以貴、以尊、以富做為自己崇高之期許,做為自己有用之表現。然而,這只是世俗表象的價值觀而已。況且所謂「有用」,也未必是絕對性的價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在我們現今的社會,是以一種功利主義的思想去看待,有利的就是有用,無好處的就是無用,是以二分法來區別。這是因為人接受著社會所給予的價值觀,但莊子卻不是如此,他不主觀的去二分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他有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任何萬物皆有其用,如果沒用,那怎麼會存在呢?有一天莊子在山中看見伐木者站在一株大樹旁,但卻不砍伐他,因為此木不適合拿來用。所以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而另有一天,大雁因其不能鳴而死,於是他的弟子就問莊子,木是以不材而得以保生,但雁卻以不材而死,問莊子該如何自處?莊子便開玩笑的回答說:周將處乎才與不材之間。這雖是句玩笑話,但他點出有用和無用之間是很難有一個清楚的界定。通常是憑著個人的感官經驗和價值觀來認定,所以是非常主觀的,要超越一切既有的價值觀,先要把有用和無用的判斷去掉,心中再沒有主觀的認定,才不會被侷限。反觀現今社會,我們總是接受太多這個社會所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早有了定見,這都是加在人性的枷鎖,讓人失去了內在的真我,每個人都被定型了。所以現在的人束縛很多,,心裡總是很不快樂,更遑論想要成為一個逍遙的人了,這也許是現代人的可悲吧!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