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 心靈雜記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希臘神話裡說最初的人是球形的人,兩個個體背靠背粘合在一起,有兩張臉,八隻手和腳,兩副生殖器。宙斯和眾神擔心人類過於強大,不敬神靈,於是把球形的人劈成兩半,迫使他們窮盡生命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所以“殘缺的”男和女,永遠在找另一半,,以使自己達到完滿。這正是所謂靈魂伴侶(Soulmate)的迷失原由。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佛又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刹那。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尋找!仿佛,必須找到,生命才可以開始安寧,才開始感覺,完整。或許,在世界的某一個地方,有另一個靈魂,在那裡靜靜地等候。茫茫人海中有這麼一個人,可以填補自己內心多年來的靈魂黑洞,只要遇到他,人生中的痛苦都可以因為他的愛而填補。我們一直尋找著我們的soul mate,他是一個和我歡喜與共、憂戚與共的人,.在相處中,我不僅是獨立而完整的個體,也將他的特質整合到我身上,兩者可以各自美麗,也可融為一體。.我還在尋找這樣的人,.即使一輩子遇不上,並不會有所遺憾,.因為我知道要進入一個人的靈魂不是容易的事;.而那個人可能就是我自己,只是我還沒發覺。

    真正的靈魂伴侶是無須言語,就能彼此瞭解。靈魂伴侶彼此既是獨立完整的個體,但在精神上是有深刻的共鳴關係。在現實生活中,Soulmate--靈魂伴侶應該是一種理想狀態,或者說甚至是神話罷了。其原因在於相愛之初我們存在幻想中的理想伴侶,永遠只有優點,因為尋找「靈魂伴侶」的想法會把理想對象定型化,這個形象往往是自我的投射,卻沒有辦法真實看到對方的全部。起初相愛的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環境及生活背景,生活經驗及價值觀完然不同,相愛之初會有相同感受、體認及相互欣賞。日子久了確常發現並非如自己當初的想望。,最後常落到幻想破滅的局面,心靈仍舊回復到原本的殘缺男女。

   雖然對靈魂伴侶的嚮往是人原生的欲望,但並不代表要投注全副心力尋找。想遇到靈魂伴侶,總得先清楚明白自己,如果不能瞭解自己,又怎麼會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深入瞭解自己、和自己相處之後,自然就能更清楚辨認「靈魂伴侶」的模樣,而不是憑空設定條件。「吸引」是自然而然的動力,並非設定的情結,而是偶然巧遇的當下。如果是刻意安排反而只是填補一時的欲望,卻無法互相扶持成長。

    《心靈的本質》-- 愛一個人,你必須欣賞這個人和你及和其他人是如何的不同,你必須把那人容納在你的心中。因此以某種程度來看,愛是一種冥想——是對另一個個人愛的關注。” 先放下心中「我的他應該要怎樣」的條件,用心感受每個靠近自己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疼惜自己,無條件悅納自己,享受生命的每個片刻。相處時,別刻意計畫未來,只要雙方具備類似的價值觀、相同的目標、為對方奉獻的心意和愛意,這樣就是一段值得經營的關係,即使一開始不是那麼順利,只要兩個人能同心克服磨合,就會是令人稱羨的「靈魂伴侶」。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價值觀

    賽德克巴萊電影裡的一句對白---“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震撼了我的心。統治者荒謬的認知及被統治者認同的混亂造成了悲劇。

    人往往以自己觀點看這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在衡量人、事、地、物,於是有了對錯、優劣、階級,無形之中自己便有了判斷者或主宰者心境。誠如電影海報中日本軍官問到---” 我們對你們不好嗎?" 人不是常常有這種念頭嗎? “我付出那麼多你還這樣對我…”殊不知對方若是真的接受你的付出,又怎會如此回報。"你的付出並非我所要”、”你的價值觀無法使我認同”這才是重點。

 

    莊子與惠施有一天來到河邊看魚,莊子對惠施說”魚很快樂耶”,惠施不解的問莊子:”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回答道:你又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樂呢?”---人總是以自己認知及價值觀為中心去評判他人。在霧社事件發生前日本人告誡原住民”出草”獵人頭是野蠻行為,但是當這些原住民看到日本人對罪犯施以砍頭極刑時,這些文明的價值就變得極為蒼白及諷刺。

    在世俗價值觀中,人都有自求肯定,自求高尚,自求炫耀的慾念。美比醜好,善此惡好,貴此賤好,尊比卑好,富比窮好,那麼,在這相對價值觀中,誰都要以美、以善、以貴、以尊、以富做為自己崇高之期許,做為自己有用之表現。然而,這只是世俗表象的價值觀而已。況且所謂「有用」,也未必是絕對性的價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在我們現今的社會,是以一種功利主義的思想去看待,有利的就是有用,無好處的就是無用,是以二分法來區別。這是因為人接受著社會所給予的價值觀,但莊子卻不是如此,他不主觀的去二分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他有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任何萬物皆有其用,如果沒用,那怎麼會存在呢?有一天莊子在山中看見伐木者站在一株大樹旁,但卻不砍伐他,因為此木不適合拿來用。所以莊子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而另有一天,大雁因其不能鳴而死,於是他的弟子就問莊子,木是以不材而得以保生,但雁卻以不材而死,問莊子該如何自處?莊子便開玩笑的回答說:周將處乎才與不材之間。這雖是句玩笑話,但他點出有用和無用之間是很難有一個清楚的界定。通常是憑著個人的感官經驗和價值觀來認定,所以是非常主觀的,要超越一切既有的價值觀,先要把有用和無用的判斷去掉,心中再沒有主觀的認定,才不會被侷限。反觀現今社會,我們總是接受太多這個社會所約定俗成的價值觀,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早有了定見,這都是加在人性的枷鎖,讓人失去了內在的真我,每個人都被定型了。所以現在的人束縛很多,,心裡總是很不快樂,更遑論想要成為一個逍遙的人了,這也許是現代人的可悲吧!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寂寞與愛

   人一出生便是赤裸裸的獨自來到這世上,人生旅程走完時也是獨自孤伶伶的上路。所以在人潛意識裡有著深層的寂寞。

印度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說:“每個人都是寂寞的,都需要愛、需要被珍惜。”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然而,為什麼我們時時感到的卻是孤獨寂寞呢?不禁要問了:難道愛不是一種美好的東西嗎?的確,真正的愛會帶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意義和光芒。但我們又是否真的明白什麼是愛呢?

    我們通常稱之為“愛”的東西,其實常常並非真愛的行為。往往是因為一個人缺乏獨立完整的自我而極度渴望通過另一個人使自己達到完滿。每個人都在尋求心理上的安全,往往是通過別人來尋求安慰,就產生依賴,就是彼此利用或習慣,這種佔有、擁有和依賴,我們常常認為是”愛”。

    如果我們所做的只是為了尋求安全和保護,無形中我們就是在築起高牆圍,這種高牆只會讓自我封閉和孤立,繼而產生空虛感。於是我們拼命地用工作、娛樂、…..等方式來填補空虛。在試圖逃避的過程中,我們耗盡自己的精力與時間,卻發現問題---“寂寞”依然存在。

    克裡希那穆提問道:“我們可以找出一個在心理上、情緒上不利用別人、不依賴別人、不利用別人來逃避我們的苦難、絕望和寂寞的生活方式嗎?”答案是可以的,寂寞是人類生存的本質,它是無法經由逃避而化解,只能經由觀察、瞭解而超越。只有當我們的心靈“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全然地安靜並且“直接與孤獨寂寞交流時”,我們才能夠體會到真正的愛是不再期盼,不去追尋或佔有,沒有嫉妒或依賴,也不需要恐懼或焦慮。才會發現什麼是真正的愛,愛也會自然而然的來臨。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生門與溝通

      羅生門是日本人芥川龍之介的巨作,他以躲避大雨而聚集在羅生門下的躲雨者、僧侶和樵夫,各自說不同的故事,自相矛盾,組成了一段離奇的故事。在芥川龍之介短短的34年的生命中能看清人生百態,以暗諷的手法直指人性,真是讓人佩服!

      羅生門一直是人生的常態---各說各話,各執己意,似是而非的觀念充塞其中。真相往往被扭曲,模糊不清,但更重要的是,每件事都是從人們口中敘述出來的,都添加了自己的立場與企圖,因此我們不能精準的判斷是非。事實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又或者說,事實的真相根本不重要。人對事實的陳述是藉由對話者演譯出來的意思根本是不可信的,主要是由於人心根本是有缺陷導致。每個人都有「不得不如此」的理智原因。並不是人類不想說真話,而是我們很難說出真話,那可能是應為人類是脆弱的,想要保護自己,這麼解釋的話,就可以理解人們為什麼總會說謊,也是為何欺騙自己的原因。

      這世界充滿假相!假相是怎麼來的?假相是歪曲真象而來的;假相是為自己辯護來的;假相是由於私心利益而來的。每個當事人對事實都心知肚明,問題是缺了一把良心的勇氣尺,不願面對真相,各說各話。往往世俗的溝通其本身是廢話,本性是侵略,本質是抹煞,它最常見的語言型態,就是:「你錯了,我告訴你,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這個世界,唯一看得出真相的人是我,你要聽我的!」

大夥兒可能已經忘記在古巴危機時,當時差一點把世界毀滅。而事件的落幕,是因為理性溝通嗎?完全不是,當時美國的國防部長麥克納瑪拉回憶道:「只差一點就要爆發核戰了!這些人都很理性,甘乃迪、賀魯雪夫、卡斯楚也很理性,但這些人的理性,差點害自己的國家被毀滅!而那樣的危險依然存在」,「人類易犯錯的天性」因為理性會導致「任何人在那種情況下都會做出那些事情」。麥克納瑪拉是這麼說的「理性無法拯救我們」。很不幸,所有爭論中的人們,都以為自己很理性,很有立場。他又說:「我們應該同情你的敵人」「真的去理解隱藏在他們決定及行為背後的想法」;當我們跟人家爭論前,有多少人真的做到「同情敵人」跟「理解隱藏在他們決定及行為背後的想法」?

      莊子在《人間世》有一段仲尼獨白的記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耳朵只能聽,心會被成見蒙蔽,「聽之以心」時,我們的「心」早已做出判斷,準備提出決定。但問題在「心」一定有偏見。心的問題是「心止於符」——人的心,都是有成見的,所以事實上你只會聽到「符合你心意的東西」,所以假如你聽得懂,是因為你本來就懂,假如你聽不懂,是因為你本來就不懂。你都被自己的心給遮蔽住了!所以就算「用心」也還是有盲點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感官固然有聾盲之處,心一樣有聾盲啊!所謂「聽之以氣」,就是你要把「心」轉為「虛心」轉到「氣」的程度,你的心要跟「氣」一樣沒成見、沒防衛、沒偏執,才看得到對方的本來面目。要讓你的「心」,就像「氣」一樣,包容萬物,容納萬物,你是什麼樣子,「氣」就讓你自己呈現成什麼樣子,「氣」從來不干擾你,從來不侷限你,如果你的「心」跟「氣」一樣沒有成見,包容萬物,誰無法跟你溝通呢?

       理智,從來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偉大,記得我在”你是理性的人嗎?”一文提到” 當思考與情緒發生爭執時,情緒必定獲得勝利,因為情緒原本就設定在我們神經回路裡面。所以你還認為人是理性動物嗎?”「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放下自己,也放過別人吧!也許當你真的放下的時候,大家,包括你跟對方,都會鬆一口氣。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9 Fri 2010 16:26
  • 人生

呆,是我的表情。傻,是我的內涵。空,是我的最愛。

我用呆來面對世俗所有的貪婪,我以傻像面對眼前怒目顏色, 我的淨空了卻一切癡迷!

人生是什麼?人喜歡用很多比喻來描述、人喜歡對人生的片段來做總結、更喜歡將別人對人生的看法視為自己人生的感悟或應証。人生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生是不斷變化的旅程,往往由於途中的景色或事件的加入,讓整個旅程充滿許多的未知變化,有許許多多的十字路口需要決擇,因此目的地往往也與原先的設定有了很大的差異。也由於路上景色不斷改變,心情也隨之高低起伏、不斷歷鍊或學習。在旅途有人因狀況而停滯不前、有人忐忑不安,小心奕奕、有人一路神彩奕奕笑傲人生、有人流連眼前美景停滯不前、更有些人需要藉助外力(宗教或醫藥力量)才能走完人生。我常常想為什有如此的差異?有人這是命運,我説這應該是個性。

有一部美國科幻影集曾提過異次元的看法,它描述人一出生後就面臨不斷的選擇,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上,決擇向左向右或向前。在做了選擇後,面對的還是下一個不同的選擇,無數不同選擇可能有不同的你存在,這就推論可能的異次元。就像小時候玩尋寶圖遊戲一樣,蜘蛛網狀構成不同的結果及人生。人在尋寶圖內只能往前選擇而不能後退,更無法後悔。至於選擇的動機及方式往往是個性。個性決定方向、方向決定未來、未來決定人生的結果。

我喜歡"喬家大院"主題曲--"遠情"的歌詞

塵緣苦短歎人間路長,不能夠容我細思量.

繁華瞬間如夢幻一場,世上人有幾番空忙.

春去秋來歎世事滄桑,算人生成敗相當.

登臨遠望看山水迷茫,情通天下一路奔放.

幾番起落雨暴風狂,轉眼間鬢已成霜.

 

留住所愛,留住所想,留住一夢相伴日月長.

IMG_0582.jpgIMG_0581.jpg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了一本書---大腦的秘密檔案,讓我對人想法的形成產生了興趣。

 

    從小到大的書籍裡總是提醒著我們---人是理智的動物,因為理智才有正確的想法,進而有正確的行為………,人真的是理智的動物嗎?

 

    大腦是個非常複雜的組織,除了一般人所知道有許多皺折的大腦皮質(負責思考)外,在中間內部有個形狀奇異的模組,叫做”邊緣系統”---它是大腦的發電機,負責產生食欲、動機、情緒和心情,並驅使我們所有的行為。我們的意識思想僅是扮演調解者的角色,專替潛意識世界產生的生理需求作調節工作而已。當思考與情緒發生爭執時,情緒必定獲得勝利,因為情緒原本就設定在我們神經回路裡面。所以你還認為人是理性動物嗎?

 

    大腦並不能看、聽或感覺到外面的世界,它是透過刺激(如眼睛、鼻、舌或耳接受資訊在轉換成電波再傳到大腦)來建構世界。有時候,大腦會誤讀送進來的訊息(產生錯覺),或自己製造刺激再解釋為來自外界。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除了歸納法外,一個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判斷這是真的來自外界還是來自自己心中。所以我們所看見的東西完全是來自我們大腦的建構,是否真有這東西呢?

 

    這讓我不禁想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篇內容是不與前幾篇(用一輩子去踐行一個信念)內容是否有衝突呢?其實人生本來就是由許多的衝突、矛盾及未知而構見的嗎?不要懷疑這就是每個人的大腦構建自己的世界而彼此堆疊而成的世界。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真或假,但無需迷網、無需彷徨,只要相信自己的心----這世界就跟著對了!還記得---“心為依”嗎? 

"心為依”-----止、寬、品及活在當下 "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ydney-1.JPG 

 

 

    電影"白銀帝國”的開場白是男主角面對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說道:”哇!天這麼大,我何以自處”--- 這句話撼動了我。天地之大、時空之浩瀚、變化之無常,要何以為依?這不但是對天地的敬畏,更是多麼謙卑的一句話!

    要何以為依?記得有位朋友曾說過:”尊敬你的心靈”,對的! ”心為依”-----止、寬、品及活在當下。

    止者,定也。定而後安、安而後慮、慮而後得。一顆搖擺不定的心是無力認清方向。不止不受、不止不在。

    寬者,隨性、隨遇、隨緣、隨喜。人類最大的智慧來自心理的寬度,真正聰明的人不會把別人當呆子,往往把別人當呆子的人,到最後才會發現呆子不是別人,是自己。“曲有誤、周郎顧”,世上有三國周郎之才的人少之又少,但如周郎狹隘氣度的人卻多到不勝數。天寬地寬不如心寬!

    品者,慢也。我們都是速度的僕人,是競爭偏執教育下的犧牲品,要從高速競爭理解脫必須感知及細品。多點感知少點思考、先感知後思考,多點感性少點理性。細細品嘗人、事、地、物,看法就會不同,人生也會不同。”慢就是快!”

    美國有位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家,在一次重大表演中不幸失足喪生。他的妻子事後曾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對不能失敗。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著走鋼索的事,不去想這件事可能帶來得結果”。

    真正的生命從來不在別處,它就在此時此地,把握每個當下。活在當下就是禪,對過去不悔、對未來不憂、對現在不煩!生命不是由長度決定,而是由亮度決定。霎那即永恆、當下及價值,全力以付感受限在,用生命去執行。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1 Thu 2009 17:15
  • 母親

 余光中的一段詩曾寫道:

 

 

 

 

母難日,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在妳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 是聽妳說的,
第二次妳不會曉得 我說也沒用 ,
但 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
一遍一遍又一遍,迴盪了整整三十年,
妳都曉得 我都記得。

 

~~~令人動容的一首詩~~~~

 

    記得那年的61日的清晨,妳仍閉著眼睛,只是妳不再睜開雙眼。任憑我如何凝視著、呼喚著,妳還是靜靜的睡著。即使出了汗的雙眼也無法再喚起你那慈愛笑顏及溫柔的話語。那時才深刻的了解到我的悲哀和遺憾! 從那一刻起臍帶真正脫落,從此我的心靈缺少了您的灌輸。

 

 

~~~~~~~~~~~~~~~~~~~~~~~~~~~~~~~~~~~~~~~~~~~~~~~~~~~~~~~~~~~~~~~~~~~~~~~~~~~~~~~~~~~~~~~

 

"快樂的世界啊!當初我們見面,你迎我以微笑,而我答你以大哭。驚天,動地!

悲哀的世界啊!最後我們分手,我送你以大哭,而你答我以無言。關天,閉地!

矛盾的世界啊!不論初見或永別,我總是對你以大哭,哭世界始於你一笑,而幸福終於你閉目!"

 

~~~~~~~~~~~~~~~~~~~~~~~~~~~~~~~~~~~~~~~~~~~~~~~~~~~~~~~~~~~~~~~~~~~~~~~~~~~~~~~~~~~~~~~~

 

雖然早已接受母親已離我而去的事實,每當接近這個時刻,失措、悲慟的心始終無法平息。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


有一種朋友,天天見面,只為了讓自己的缺口被對方填滿.

 

另一種朋友,像週期性的拋物線,總談論上次見交叉線的悸動;思念習慣性的出現.

 

有些朋友很少見面,但總給對方需要的感動,心動,哪怕只有簡單的問候.

 

第一類朋友是"依賴"第二類是"慣性"第三類是"緣定".你知道一生中有多少陌生人曾與你擦肩而過?擁有朋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路上





 

    幾個禮拜前去了一趟大陸(贛州),參加一次團聚。這是一群創業人的精神及理念的結合,大家本著心心相惜、相互扶持的精神定期聚會討論。會議的三四天裡大夥兒精神抖擻的討論著憧憬和未來,一起哼唱著隊歌---

 

在路上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  為自尊的生存  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辛酸已溶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我的人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為不安分的心  為自尊的生存  為自我的證明

路上的辛酸已融進我的眼睛  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 我的人

 

在路上 用我心靈的呼聲  在路上 只為伴著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遠行

在路上 只為溫暖我的人  溫暖 我的人

 

    這首歌道盡創業人的艱辛及堅定!內容的描素對於走在這路上的人格外貼切。辛酸一把淚千行”---創業的心路歷程及過程是無法言喻的,只有在路上之人才解其中味!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題

2008/10/11 23:45


無題

 

    恆春,如此多嬌的一個小鎮! 下午興致來便往恆春出發。今天的風很涼、海水很藍、晚霞很美!(只可惜忘了帶相機)

 

    "海角七號電影的成功,無疑更加帶動人們對她的喜愛。電影將恆春的祥和、柔美與一段淒美的思慕之情融合地如此完美,無怪乎非常賣座。

 

    一張泛黃的照片和七封沒有寄出去的信,打開了一段醞釀六十年而無法抒發的思念。當最後鏡頭帶到滿頭白髮的友子背影時,她慢慢地打開一封封信件的霎那間讓我不禁想到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思念,是一種幸福的憂傷……

思念,是一種甜蜜的惆悵.…..

 

    思念是有距離的,因為有了距離才開始思念。思念是有形狀的,因為人們將思念投影於月亮,於是思念開始有了陰晴陽缺。思念是有重量的,因為它往往壓的人兒眉頭深鎖。思念是有深度的,因為一旦思念起來如墜萬丈深淵無法自拔。思念是方向的,兩方思念是幸福的、單方面思念是哀愁的、被思念的是負擔的。

 

思念是一種很奇妙的事情!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10/08 16:49


 

 

    我喜歡歷史,更喜歡春秋戰國及漢朝的歷史故事及人物。這與史記有相當的關係。史記主要是透過人物傳記表現出來的(因此它被稱為「紀傳體」)。司馬遷在人物傳記中創造了「典型人物」,這些典型人物不但是歷史上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真實人物,也從實不虛,真實而不誇飾,而且每一個典型人物都反映某一社會的面相。若能掌握這些典型人物,不但可以發掘歷史的真實,而且可以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掌握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普遍性的一面,鑑往知來。

 

    司馬遷出生于史學世家,博通典籍、掌握史書,善於詩賦,精於散文。20歲開始遠行壯遊,到處調查訪問,搜集資料,瞭解風俗,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因為李淩降匈奴事辯護而觸犯了武帝忌諱,遭受腐刑。被行刑後,他懷著極大的悲憤和憎恨的心情,堅持完成了五十萬言的歷史巨著——《史記》,展示了從傳說中的皇帝到西漢武帝時代三千年的歷史畫卷。

 

    司馬遷除了表明“發憤”著述的思想外,還表明了“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思想。這些思想全部貫注在《史記》之中。 “通古今之變”,是指司馬遷要探討歷代政權的興亡、政治的得失以及個人的成敗之原由,“究天人之際”則表明司馬遷要探究天意與人事糾葛的問題,其中蘊含著他的世界觀。司馬遷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樹立獨具特色的史學旗幟。整部《史記》就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上文提到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他的一家言,尤以思想觀點為最突出。

 

    其實個人認為司馬遷一生死去活來,除了創作一部驚世之作外,他也藉由史記來告訴世人他驚濤駭浪一生的心得,希望後人不要步入同他一樣的錯誤。他提出二點值得我們深思: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孫子兵法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正所謂形勢比人強,當我們面對形勢時要審慎評估,不可一味逞強或一味示弱。強弱勢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是勇是怯?這與自己所掌握的籌碼有關。

    

.”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

     當我們在形勢不好的狀況下無須抵抗,因為即使無關於你的是非、蜚短流長也一定會如同河流的水一樣匯集在處於下風的你。此時唯有自我充實、力爭上游、趨吉避凶。等待自然時機轉變後,才能一展抱負及長才。

      另外,形勢隨時在變化需要不斷審時度勢,形勢大好時切莫得意忘形、自我迷失於歌功頌德聲中。我們應體諒他人之苦,莫讓他人再受我們自己曾受過的苦。切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形勢大好門庭若市,落難時樹倒猢猻散。

 

     「述往事、思來者」,這是司馬遷告訴我們他作《史記》的目的。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01 Wed 2008 14:01

 人世因緣

"緣起惜緣,緣滅隨緣!

因果輪迴

原有緣、緣無圓、願緣圓、緣已遠、緣可遠!

若說無緣,緣何相聚。若說有緣,緣盡何生?"

 

    今早於早餐店遇一女子直盯著我看,且主動與我交談。我覺得好生奇怪?交談後才知道她是我小學一年級同學而且是坐我旁邊的同學。哇!好遙遠的記憶!不知是我記性太差認不出她,還是我的臉型"始終如一易於辨認?

 

    三十多年後的偶遇讓人覺得緣份這東西實在很奇妙!有時人與人之間的緣份濃得化不開,卻在不注意的時候卻又煙消雲散、天人永隔。有人看似無緣卻又在意想不到的轉彎處再續前緣。正所謂人生如流水,日夜不停流去,逝者如斯夫。因緣如流水,沒有片刻靜止,晝夜不舍夫。水中因緣,看見花開,知道是守望的因緣到了,花朵才得以綻放;看見花落,知道是歸去的因緣到了,花瓣才會零落。人生本就是因緣所定,一切因緣產生一切偶然,緣聚緣散緣如水,緣起時,萍水相逢,緣滅時,相忘江湖。

 

  佛說緣是前世修來的因果,於是,相識是緣至,相忘是緣散。緣深是緣、緣淺是緣、有緣是緣、無緣也是緣!緣聚緣散、緣起緣滅皆是緣!差別在於我們是不是惜緣圓緣之人!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數列費波納西數列

 

    費波納西(Leonardo Fibonacci)是十三世紀的義大利商人兼數學家(似乎叫Leonardo的人都很聰明,例如da Vinci達芬奇;當然電影明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除外)。他為了做生意到過埃及、西西里、希臘及敘利亞而對東方數學產生興趣。在1202年他寫了一本數學書 “Liber Abaci”,在書中有一著名的「兔子問題」:假設每對兔子出生滿兩個月後即可生出一對兔子,則每個月之兔子對數分別是多少?經計算後可得兔子之對數如下:1123581321345589144233377...。此數列稱為費波納西數列。

時間()

初生兔子()

成熟兔子()

兔子總數()

 

   

這個數列也符合大自然界的規律, 如果你對植物稍曾注意,會發現大多數花朵的花瓣數目是3581321345589, … 例如百合花是三瓣,梅花五瓣,飛燕草八瓣,孤挺花十三瓣。向日葵不是21瓣,就是34瓣。雛菊都是3455,或89瓣。其他數目則鮮少出現。這個數列(3,5,8,13,21,34,55,89,)有個模式,非常有趣。

 

 

 

 

    此外費波納西數列與黃金比例亦息息相關,我們可以從數列中,除最前面三個數字外,相鄰的兩個數字,前面一個數字除以後面數字,它們的商數接近0.618

8 ÷ 13 = 0.615384    89 ÷ 144 = 0.618055

13 ÷ 21 = 0.619047    144 ÷ 233 = 0.618025

34 ÷ 55 = 0.618181    233 ÷ 377 = 0.618037

55 ÷ 89 = 0.617977    377 ÷ 610 = 0.618032

此外,在費波納西數列,中間跳一個數字,將前面的數字除以後面的數字,它們的商接近0.382

5 ÷ 13 = 0.384615    89 ÷ 233 = 0.381974

13 ÷ 34 = 0.382352    233 ÷ 610 = 0.381967

34 ÷ 89 = 0.382022

 

    上述0.6180.382也被稱為黃金比例。在自然界存在著許許多多的黃金比例。例如人體的比例:一個人將他的手臂向上高舉,那麼他「手臂舉起的高點到肚臍眼的長度」與這個人的「身高」(從頭頂到腳底)之比約0.618。他「舉起手臂的最高點到肩膀的長度」與這個人之「身高」的比例是0.382。從「頭頂到肩膀」與「手臂舉起的高點至肚臍眼的長度」比例是0.236

 

    古希臘人將「黃金比例」廣泛運用在建築、美術、雕塑、音樂當中,而且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發現,「黃金比例」其實普遍存在於自然界裡,像植物的葉片、花瓣,還有螺類的生長曲線等等,都找得到黃金比例的蹤跡喔!除此之外,我們人體本身就隱含了黃金比例!

 

    目前連股票市場也以此數列建立費波納西大模型來推測股市的漲跌趨勢,聽說也相當準確!

 

    原本看似互不相干的個體卻有如此緊密的關聯,不得不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奧妙。

莫怪乎有人說:上帝也懂數學!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

    昨天忽聞一個老同事犯憂鬱症住院。每個認識他的人都不相信平日過著舒服暢快生活之人也與憂鬱症搭上關係。

 

    憂鬱症,是「一種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的心理疾病,宛如織網般地難以揮去,而不是一種短暫可消失的情緒低沈」。這藍色病毒繼癌症、愛滋病之後,憂鬱症己成為世紀三大疾病之一,它常被稱為「心靈的感冒」。造成憂鬱症的主因為遺傳、壓力及性格。其中遺傳是主因,壓力對於憂鬱症只是一種誘因。

 

    我常想憂鬱是人類最深沉潛意識裡的一種本質,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孤寂有關。孤寂?!人生從出生起內心就是孤寂的,或許有人不贊同此說法。人不就是赤裸裸來到這世間,也孤孤單單不帶走任何雲彩離開人世。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即使是最親密的父母、伴侶、摯友都無法分攤只有自己默默承受,他們只能陪伴。所以一但有極大壓力加上基因的開始作祟,如果當下沒有心靈伴侶的陪伴及適當方式釋壓,憂鬱症就很容易像洪水猛獸般像你襲來,靈魂就像被禁錮於憂鬱的藍色海洋裡,半浮半沉努力掙扎!

 

    孤寂既然是人類的宿命,”Soul mate”-心靈伴侶就非常重要了!可是這又是人生一道難題,”相交滿天下,知己有幾何?”人們常說"人是群居動物",但終極一生追尋伴侶(夫妻、朋友、兄弟…),但有幾人得到心靈的寧靜?

 

    我想唯有認知並享受孤獨時刻,將之化為寧靜,取之平衡,保持清明之心。

我看花,花自繽紛

我看樹,樹自婆娑

我覽境,境自去來

我觀心,心自如如。

如此才能外在環境怡然,內在環境安適!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的最後一堂課,該說什麼?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下最後一堂課,你會是恐懼?悲傷?無助?解脫?遺憾?或是無悔?

 

美國很多大學在資深教授退休前都會為他們安排講授一堂面向全校學生的“最後一課”,表達學校師生對其的崇敬和感激,讓教授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蘭迪(Randy Frederick Pausch)教授並沒有準備退休,但是他患了胰腺癌,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這次講座對他來說,竟真的是他一生中“最後的講座”了。

 

他談人生最後一堂課的內容~

「只要等的夠久...每個人都可以讓你讚佩的...

如果你生某人的氣....你只不過是沒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而已....
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他們絕對會讓你驚訝的.....

 

「阻擋你的障礙必其有原因...這道牆並不是為了阻擋我們...
這道牆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麼想達到目標......
這道牆是為了阻止那些不夠渴望的人...它們是為了阻擋那些..
不夠熱愛的人而存在的.......

 

「人生的關鍵不在於如何達成夢想....
而是如何無悔過人生......
如果你能好好過人生...
人生自會為你尋找答案...
你的夢想自會實現.....

 

-------------------------------------------------------------

這使我想起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這本書,作者莫瑞從這個世界談起,談到遺憾、談到學習死亡、談到感情與執著、談到愛與寬恕。

 

---這就是這世界幽默的地方。就像是天氣一樣,你可以試著預測它,但你別想真正抓準它,有時讓你覺得雲淡風清,有時會讓你真的手足無措。對於活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但學會安靜寧聽別人的哲學才是上上之策。

 

---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不然的話,我們就不會這樣。」所以我們說能面對死亡都只是在欺騙自己,「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隨時作好準備。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的比較投入。」

 

---人生沒有什麼是「太遲了」的事,人生到最後一刻都仍變動不已的。

 

---遺憾人生有說不完的遺憾.. 列出遺憾是什麼..其實就是要我們清楚生命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或許我們這群困惑芸芸眾生..都需要列一份清單..莫瑞列了死亡..恐懼..衰老..貪婪..婚姻..家庭..社會..寬恕和有意義的生命

 

---..有時候我們太忽略愛的存在..總是以為一句話還有機會去說..總是以為真心的表現出來會帶來的是更多的尷尬..總是以為..我們有太多的總是以為..讓我們忘了真正表現出多一份的關心....就是那麼一件事…出乎意料之外的事..

 

---學會寬恕真的很難..但就是因為難..才要去學會..寬恕別人也寬恕自己..寬恕..就像是丟東西一樣..寬恕別人就好像把不愉快丟掉一樣..這世界聰明的人很多..但是唯一有智慧的人才把最好的東西留在身邊..寬恕的智慧..有時真的很難理解…我總認為人生只不過來去一遭,是來圓緣的.不必斤斤計較讓自己怒火攻心

 

===============================================================

我曾見過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人生外在是十方寂寞的風景,內在亦是一番無言的大千。而人生該用什麼來比喻,該用什麼而完成呢?當我們坐在陰影或是光亮裡的時候,感受到世界的不同,然而我們卻無法描繪真正實存的那些瞬間,你只能感嘆在浩瀚如湖海的洪流裡人生是如此細微。像蘭迪及墨瑞能在人生末段時光試圖對自己做總結或為他人提出深懇的建言讓人動容!

 

人生如果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總感嘆秋這個季節太過蕭瑟,但秋日對有些人而言,更有意境,更有活力及詩意.

其實萬物本無心,眼前的朝氣或蕭瑟只是人們情感的投射而已. 境隨心轉,與季節何干?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克斯風,

 雖然樂器是以銅製成,但仍屬於木管樂器。音色濃厚,時而狂野,時而溫柔,時而音色慵懶、時而飽滿濃厚.有時獨自低吟,有時群起引吭高歌.在中音區深沈的表達…..具有宏亮的中等響度,薩克風管擁有獨特的重音(accent),有一種歷經風霜琥珀般的魅力.

            

大提琴

是一項非常有特色的樂器,它的特色在於它的音色,低沉圓潤,溫柔渾厚,非常沉穩.穩重,可詼諧.可哀怨.是一種含有多變化表情的樂器,大提琴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沈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卻柔和優美

最記得"天鵝"曲中 大提琴模仿天鵝優雅的神韻,而鋼琴的琶音伴奏表現出湖水清澈明亮之感,彷彿可以見到水波在盪漾著.

大提琴與薩克斯風是我的最愛. 大提琴是我的外表,薩克斯風是我的內在!

joeis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